从FDA警告信看GLP非临床研究:制药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确保产品顺利上市
2025-09-22 15:32:40
2025年8月,FDA发布的两份针对中国检测机构的警告信,为所有依赖非临床研究数据进行产品申报的制药企业敲响了警钟。这两份文件揭示了在GLP(良好实验室规范)非临床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可能导致研究数据被拒绝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数据完整性缺失、研究负责人(SD)失职、质量保证单元(QAU)监督失效、以及基础管理混乱等问题。涉事机构已因此面临业务受限等严重后果。这警示制药企业,选择和管理GLP实验室绝非形式,而是关乎产品能否顺利通过审评、成功上市的关键环节。
为确保您的研究数据被NMPA、EU、FDA等国内外监管机构认可,从而推动产品上市进程,请务必关注以下关键风险点并落实合规管理要求:
01
数据完整性:生命线不容妥协
数据完整性是GLP法规(如21 CFR Part 58和中国《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核心要求,是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基石。FDA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1、杜绝“数据复用”与“模板预填”
风险警示: FDA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机构存在严重的数据复印复用现象(如将核心数据页直接用于不同研究),甚至在关键研究报告模板中预填结论(如“无炎症反应”、“评分为0级”),导致报告与实际操作脱节,真实性荡然无存。
合规操作: 原始性唯一: 要求实验室严格执行“原始数据唯一性”原则,所有观察、测量、计算记录必须在实验发生时实时生成,严禁任何形式的复印复用或未经标注的预填。
动态报告: 研究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内容必须基于实际研究数据生成,模板中只允许包含固定格式和要求,结论性字段必须留空或明确标注为“待更新”。
签名要求: 所有关键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必须有执行人员当场、实时签名确认,不得事后补签或复印签名。
2、确保“记录实时”与“逻辑自洽”
风险警示: FDA观察到“追溯补填”数据(如研究进行到第26天仍在补填第1天的数据)以及大量违背实验逻辑的矛盾记录(如同一个人员同一时间在不同设备上操作过多动物),证明数据记录仅为形式化填写。
合规操作: 实时记录:要求实验室建立严格的SOP,确保所有观察(如动物临床症状、进食量)、测量(如体重)和操作(如给药、称重)在发生当时或立即之后完成记录。使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并启用审计追踪功能是理想选择。
逻辑验证:企业应审核实验室的原始数据,关注时间戳、人员操作、设备使用等信息的逻辑合理性。任何违背物理规律或操作流程的数据点都可能是造假的信号。
充分记录:确保记录完整无缺失,所有要求的数据点都应被采集和记录。
02
研究负责人(SD):核心职责必须落实
研究负责人是GLP研究的“单一控制点”(21 CFR 58.33),对研究的科学性、合规性和数据可靠性负最终责任。
风险警示: 警告信显示,SD普遍存在职责认知缺失和执行缺位,未能有效监督研究过程,导致违规常态化。
合规操作: 企业应确保选定的实验室SD:
权责清晰: SD必须对研究方案批准、执行监督、数据审核、结果报告全流程负责并拥有充分授权。
能力到位: SD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通相关GLP法规(如21 CFR Part 58及国内最新规范),能识别并纠正违规操作(如动物重复使用、适应期不足)。
有效监督: SD需密切监控研究进展,定期审核原始数据,确保操作符合方案和SOP,及时处理偏差。
与QAU协作: SD需积极回应QAU的审计发现,及时制定并执行纠正预防措施(CAPA)。
03
质量保证单元(QAU):独立监督不能虚设
净QAU是确保研究符合GLP要求的独立监督者,其失效是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放大器。
1、 维护有效的研究总计划表(MS)
风险警示: FDA发现研究未录入MS、MS信息不全(缺失SD、试验系统信息)或长期未更新,导致研究“游离”于监管之外,QAU无法实施有效审计。
合规操作:
建立并维护MS:要求实验室QAU建立覆盖所有GLP研究的MS,实时更新。MS必须包含受试物、试验系统、研究性质、启动/完成日期、当前状态、申办方、SD等关键信息。
全面覆盖:确保所有在研和完成的GLP研究均在MS中有记录,无一遗漏。
2、执行实质性的审计并提供完整记录
风险警示:FDA发现审计流于形式:报告声称“已审计”但无支撑记录;病理报告无专家签名却被QAU放行;甚至存在伪造审计声明和日期(在草稿报告上签署已完成审计)的严重造假行为。
合规操作:
按计划审计: QAU必须根据SOP制定并执行基于风险的审计计划,覆盖研究关键阶段(方案、原始数据、最终报告)。
记录完整可查: 每次审计必须生成详细的报告,记录审计范围、发现的问题(偏差)、建议的CAPA。审计清单、发现记录等支撑材料必须完整归档。
独立客观: 审计声明必须真实反映审计完成情况,绝不允许提前签署或事后补签。
关键点核查: 审计中必须核查关键环节,如原始数据实时性、人员签名真实性、报告结论与数据一致性、专家签名有效性(如病理报告)。
3、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偏差管理流程
风险警示: FDA指出QAU未记录发现的偏差(如标签错误、数据补填、动物重复使用),未通报SD或管理层,也未跟踪整改效果,导致问题持续存在。
合规操作:
识别与记录: QAU必须主动识别并记录所有审计中发现的偏差和不符合项。
报告与沟通: 及时将发现的偏差报告给SD和研究管理层。
跟踪闭环: 建立偏差跟踪系统,监督SD制定的CAPA的执行情况,并验证其有效性,形成“发现-报告-整改-验证”的闭环管理。
04
基础管理:合规的基石
1、动物管理(试验系统):
风险警示:
标识混乱: 动物编号无研究专属前缀或个体唯一标识(如仅用1-5编号),导致试验组/对照组动物混淆,数据无法与个体精准匹配,严重损害研究结论。
检疫造假与福利缺失: 隔离期不足(低于法规最低要求)、检疫记录造假(记录健康但实际高死亡率)、超容量隔离导致无法有效检疫、未核查供应商资质和运输条件。
合规操作:
唯一标识: 要求实验室建立“研究专属+组别+个体唯一”的标识体系(如STUDY-001-T-01),并采用可靠标识方法(耳标、纹身、电子芯片等),确保数据与动物个体一一对应。
严格执行检疫规程: 确保新进动物达到法规要求的最低隔离观察期(如啮齿类≥3天,犬类≥7天),隔离期间进行健康监测并真实记录。核对供应商《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动物质量合格证,保存运输条件记录。
保障动物福利: 提供符合标准的饲养空间和环境(符合GB14925-2010等),防止过度拥挤。
2、档案管理:
风险警示:
存储混乱: 不同研究档案混存,无有效标签,检索困难,甚至将GLP档案与非GLP文件混放,存在丢失或篡改风险。
补档滞后与标本丢失: 关键文件(如方案)未在研究启动前归档,检查前紧急补填;组织切片等关键标本丢失且无记录,导致研究无法重复验证。
合规操作:
及时有序归档: 所有GLP文件(方案、原始数据、标本、报告等)必须按SOP要求在研究相应阶段及时归档(如方案在研究启动前归档)。
专属安全存储: GLP档案必须在受控的专属区域存储,物理或电子档案均需有清晰标识(研究编号、内容、日期)和访问控制。电子档案需定期备份并确保安全。
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确保归档材料完整无缺(包括所有原始数据、标本、修订历史),建立高效的检索系统。任何修订必须可追溯。
3、 基础设施:
风险警示:功能分区混乱(如操作室与准备间连通,不同物种未隔离)、空间不足导致操作干扰动物(如热原测试房间过小)。
合规操作:确保实验室设施:
合理分区: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检疫区,不同物种操作区域必须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充足空间: 操作区域(如动物房、测试间)需满足实验要求和动物福利标准,保证操作顺畅且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如频繁开关门)。设施需符合相关国标(如GB14925-2010)及特定测试要求(如USP <151>)。
总之,FDA的警告信绝非个例,被发现的警告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GLP非临床研究中可能广泛存在的系统性漏洞。这些漏洞直接威胁到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接受性,是产品上市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或许是因为服务费用低,低价竞争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在药品研发的早期管理不是很完善,重视程度不够。但这些都不是非临床机构违背原则的理由。为确保药品研发数据坚实可靠,顺利通过监管审评,需要制药企业的小伙伴们加强对非临床机构的监管。
-
严格筛选与审计供应商: 在选择非临床研究机构(CRO/实验室)时,务必进行深入、基于风险的尽职调查和现场审计。重点核查其在数据完整性、SD能力与职责、QAU独立性及有效性、动物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合规历史和当前实践。不要仅依赖资质证书。
-
签订明确的质量协议:在合同中清晰规定双方在GLP合规方面的责任,特别是数据完整性要求、审计权限(申办方有权审计原始数据、QAU记录)、偏差管理流程、以及问题发生时的处理机制。
-
实施主动监督:不要做“甩手掌柜”。在研究进行中,申办方应通过审核研究进展报告、关键节点数据(如原始数据抽样检查)、参与重要会议、甚至进行申办方稽查等方式,对CRO/实验室进行持续监督,及早发现问题。
-
构建内部质量文化: 确保公司内部负责管理非临床研究的团队(如研发QA、非临床研究部门)深刻理解GLP要求,有能力解读审计报告和原始数据,并与CRO/实验室进行专业、有效的沟通。
-
将GLP合规视为上市加速器:投入资源确保非临床研究的质量,不是成本,而是对产品成功上市最有效的投资。坚实可靠的GLP数据是缩短审评周期、降低发补风险、最终加速产品上市的基石。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解读-USP通则<1117>微生物最佳实验室规范(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