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USP通则<1117>微生物最佳实验室规范(征求意见)
2025-09-18 16:52:47美国药典委员会 (USP) 近日发布了通则 <1117>《微生物最佳实验室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征集期为 2025 年 9 月 2 日至 12 月 2 日。 康利华咨询对该征求意见稿进行翻译和解读,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讨论。
通则 <1117>《微生物最佳实验室规范》(征求意见稿)原文
实验室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重大扩充)
这是变化最大的部分之一,被细分为多个子部分,要求更具操作性。
培养基制备:明确了使用纯化水、准确称量、完全溶解的重要性。强调了避免过热(防止美拉德反应导致培养基变黑)和使用清洁玻璃器皿(防止洗涤剂残留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关键细节。
培养基运输和储存:新增了关于培养基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防止污染和物理损伤的指南。强调了正确标签(批号、有效期)和防止脱水(如密封包装)的重要性。
质量控制和收货检验:要求对所有批次的培养基(包括商业购买的)进行QC测试。强调必须审查供应商的分析证书(COA),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自身的QC。新增了表格1,明确了生长促进试验的三种选项(直接测试、对比测试、平行对比测试)及其接受标准(例如,通常为50%-200%)。
缓冲液和试剂: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成立一个小节,要求对其质量进行确认。
2. 微生物数据完整性(全新重点)
新增的核心章节,回应了全球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应用ALCOA+原则:明确要求微生物数据必须满足可归因、清晰、同步、原始、准确的原则。
承认手动方法的挑战:指出了视觉计数的主观性和可变性,以及面临的困难(如嵌入琼脂的菌落、菌落重叠、区分颗粒等)。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鼓励使用自动平板读数仪或高分辨率摄影作为“光学”技术来减少人为误差,但这些系统需要经过适当的验证。
第二人核实(Second Person Verification):强调了基于风险的第二人核实程序。对于关键测试(如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计数),应进行复核。复核应由具有同等或更高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同时指出,对于无菌检查等测试,二人同时观察(四眼原则) 是标准做法。
3. 定量微生物学(Enumeration Microbiology)(重大改写)
重写了“定量微生物学”部分,更准确地描述了菌落形成单位(CFU) 的含义,指出它源于一个或多个细胞,并不总是与真实菌落数绝对对应。
强调了制定明确、一致的菌落判别标准的重要性。
详细说明了第二人核实的要求和程序,以及当结果出现差异时的处理流程。
指出在生长促进或方法适用性试验中,比较数据时平均值在转换为对数之前不得进行四舍五入,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4. 调查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扩充)
更详细地提供了进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指南和一般原则。
列出了风险评估应考虑的要素,例如:微生物鉴定到种水平、微生物特性(是否产孢、致病性)、生产工艺评估、产品内在特性(pH、水活性)、目标患者群体和给药途径等。
明确风险评估应由具有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编写和批准。
5. 方法转移(Method Transfer)(完全重写)
提供了更清晰的策略,将方法转移分为两种主要方式:
对比测试(Comparative
Testing):基于风险评估,可能包括重复方法适用性试验、加标回收研究、样品平行测试等。
豁免策略(Waiver
Strategy):适用于接收实验室已有丰富经验且在同一质量体系内转移的情况。必须出具详细的合理性证明文件。
6. 实验室设备
新增了关于设备确认、校准和维护的指导。
特别指出对于带有软件的设备,需要评估其维护数据完整性的能力(隐含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
7. 样品处理
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南,包括无菌取样技术、样品储存条件(通常禁止冷冻)、运输验证、以及完整的文件记录要求(来源、日期、储存条件等)。
8. 人员竞争力和培训
强调了实验室各级人员(尤其是主管和管理层)必须具备微生物学或相关生物科学的教育背景。
指出微生物学是一门与化学和工程学截然不同的学科,没有相关背景的人员难以胜任。
要求建立基于SOP的培训体系,并进行周期性的绩效评估以确保持续能力。
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次修订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微生物实验室的日常操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数据完整性(重中之重):
立即审查实验室的数据记录和审核流程,确保符合ALCOA+ 原则。
评估第二人核实程序,确保其有效且被执行,特别是对于关键测试。
如果使用自动化枚举系统,必须确保其经过充分的验证,并保留原始电子数据。
2.培养基质量控制:
审查并可能升级培养基的接收、检查和测试程序。不能仅依赖供应商的COA。
根据新规中的表格1,审查和更新生长促进试验的方案和接受标准。
确保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储存(防止脱水)和运输流程得到严格控制并有记录。
3. 人员与培训:
确认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和调查员)的资质是否符合微生物学专业背景的要求。
建立更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和周期性能力评估计划,并保持详细记录。
4. 风险评估能力:
培养和依赖微生物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风险评估。
建立基于新规要求的风险评估模板和流程,确保在出现偏差(OOS)、警报/行动水平超标、发现疑似污染菌时,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
5. 方法转移程序:
如果涉及分析方法转移,需根据新规制定清晰的策略(对比测试或豁免),并准备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合理性证明文件。
6. 文件与记录:
确保实验室记录(笔记本、工作表)包含所有重建实验所需的关键信息,如设备ID、培养基批号、菌种传代次数等。
审查菌种管理程序,确保严格追踪传代次数,防止过度传代。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药政法规更新摘要(2025年8月)